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新闻

大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铺就群众增收致富路

大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铺就群众增收致富路

  • 2020年07月03日
  • 来源:大理时讯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6月的苍洱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

夏日微风中,背靠青山、面朝洱海,湾桥镇古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利珠坐在新建的院落里满脸笑意:“这几年我们的日子一天一个样。大家都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脱贫不忘谢党恩。”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理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云南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重要政治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大理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1个贫困乡、1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截至今年3月底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全市共减贫15711人,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消除,脱贫攻坚目标可期。

踏平坎坷成大道,再接再厉谱新篇。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大理市咬定目标、保持定力、抢抓工作、提高质量,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苍洱大地脱贫总攻战正酣。

条条惠民路连通百姓心

正值初夏时节,走进太邑彝族乡,眼前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放眼望去,一片片核桃树在阳光照耀下褶褶生辉,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如长龙、似蛛网,不断延伸到每个村庄,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更成为一条条通往小康的惠民之路……

太邑乡是大理市唯一的山区民族贫困乡,全乡境内山峦叠嶂,风光秀丽,但多年来路少、路弯、路陡、路窄和等级低、通联差成了制约太邑乡发展的最大瓶颈。

由于道路不通畅,村民上学、就医等都受到影响,尤其是在雨雪等极端天气里,道路更是坑坑洼洼,村民们寸步难行,出行成本也增加了不少。太邑村委会陈家村村民矣春进对曾经糟糕的路况深有体会:“以前全是土路,还坑洼不平,接送孙子上下学只能靠脚走,又灰又累,更不要说出去下关一趟,光是包车费就要四五十块钱。”

矣春进是太邑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家盖起了新房子,平展的水泥路一直修到他家门口。说起道路修通的好处,矣春进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路修通了,盖房子拉材料方便了,走村串户更近了,接送孙子骑摩托车几分钟就到了,特别方便。”

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大理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要惠民实事来抓,兼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重点针对太邑乡以及石块、伙山、己早、名庄等贫困村,扎实推进交通扶贫各项工作,群众的出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市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100%;50户以上自然村通公路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行政村通动力电率达100%;行政村、学校、卫生室网络覆盖率达100%;行政村4G信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老大难”得到了较好解决。

修的是路,架的是网,改变的是村容村貌,联系的却是党心民心。太邑乡者摩村委会副主任杨福表示:“不仅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整个太邑乡5个村委会的道路还实现了联会贯通,形成了便捷的公路网,村民们也从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当天采收的农副土特产品当天就可以送到城区消费者手里。这样的变化,大家过去想都不敢想。”

一个产业带富一个村

蒙蒙细雨中,又到了大理今年首批蚕茧收购的日子。上午7时许,在双廊镇石块村委会旁的广场上,前来交茧的村民就排起了长队。一框框雪白的蚕茧在经过估价、过秤后,蚕农们拿到了今年的第一笔养蚕收入。

交完蚕茧,石块村石牛坪自然村的丁礼荣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第一批蚕我养了4张蚕种,卖了1万2千多元,第二批我计划再养5张蚕种左右。”

没有高学历,没有专业知识,丁礼荣最拿得出手的就是自己做得一手好农活:“我育过烤烟,种过大蒜,栽过葡萄。但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只让我们一家人温饱有余,致富无门。”回忆起以前的创业历程,丁礼荣有些心酸,“后来,在政府的帮扶下,我开始种桑养蚕,日子才慢慢地红火了起来。”

双廊镇石块村地处双廊镇东北部,村内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属于大理市贫困村,也是帮扶脱贫的重点村。2009年,大理市委、市政府为石块村“量体裁衣”,结合村里全年气温偏高,适合发展养蚕养殖业的实际情况,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引进大理广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进村收购蚕茧。几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石块村蚕桑养殖产业搭乘“脱贫攻坚”的快车,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全村共有种桑养蚕户363户,建有桑园面积8041亩,建成标准化养蚕大棚194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6户、栽植桑园2306亩,建成标准化养蚕大棚82个。2019年,群众蚕茧收入达1099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蚕茧收入260.8万元,户均增收3.3万元。蚕桑种植已成为石块村村民脱贫摘帽、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在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稳步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大理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构建起了“长短结合”立体产业扶贫结构,有效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太邑者摩车厘子,凤仪三哨辣椒、重楼,海东名庄甜杏、山药,挖色冬盛林果、林韵中草药、洱海月玫瑰,双廊蚕桑、软籽石榴,上关大把关红豆杉等基地,11个贫困村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3350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旅游+扶贫”新路按下脱贫加速键

走进喜洲镇周城村的璞真扎染馆,蓝天白云仿佛和院子上空的扎染布混为一色,轻盈而又美丽。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足明正在院子里和同伴一起扎花。她双手熟练地在布匹上来回穿梭,不一会,一朵漂亮的花就扎好了。

杨足明说:“3年前,我到扎染馆学习扎染技艺,学完后就留在这里打工,每个月可以挣一两千块钱。扎染馆离家很近,我可以就近照顾小孩,还可以挣钱,我觉得日子越来越好了。”

杨足明是土生土长的周城人,因为夫妻俩都没有技术谋生,加上要抚养女儿,生活拮据,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璞真扎染是大理本土知名的扎染馆,扎染馆的创始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注重传承传统白族扎染技艺,多次开展公益培训,教授周边村民扎染技艺的同时不忘投身公益事业。在了解到杨足明的情况后,主动让杨足明学习扎染技艺,并让她在扎染馆工作。在璞真扎染馆,像杨足明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的是固定工,有的则是拿布匹回家扎花。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双巧手,扎出一朵朵漂亮的花,也扎出美好的未来。

在推进脱贫攻坚、旅游发展进程中,大理市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定位,依托苍山洱海流域的独有优势和特殊地貌,积极探索“山上山下”“三上三下”旅游扶贫新模式,通过盘活山区资源吸引游客上山体验乡村旅游,推动山区劳动力下山务工;通过引入优质龙头企业上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帮助山区农产品下山销售拓宽产品销路;通过引导艺术家上山落户创作,带动山区群众制作艺术品下山出售,形成了“游客”“老板”“艺术家”三上山、“劳动力”“农产品”“艺术品”三下山的良好格局。走出一条山下旅游带动山上产业发展、山上扶贫拓展山下旅游经济,以旅养农、以农促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

一朵花演绎一个故事

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正值大马士革玫瑰盛开花期。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小路一路行驶,就来到了大理市大马士革玫瑰花基地,放眼望去,3000多亩玫瑰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玫瑰的香甜。来自附近村庄的400多名采摘工人头戴草帽、身挎箩筐,正熟练地忙着采摘玫瑰花,你一篮、我一筐,花田里一片繁忙的初夏景象。

家住双廊镇伙山村金碧三组的龚丽萍也是采摘工人之一。2008年的一场泥石流,龚丽萍家的院子和房屋受损,再加上老人身体不好,家里的经济情况一下一落千丈。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龚丽萍从2015年起就来到玫瑰花基地打工,每年有100多天的时间在基地上进行摘花、除草、浇水、剪枝等工作。

龚丽萍说:“这段时间我们每天晚上12∶00多出来摘花,一直摘到白天11∶00,花没开的时候在花田里干干杂活。在家门前劳作很方便,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我一个人一年能挣一万多元。”

2014年,大理市引进云南怡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大马士革玫瑰花种植,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积极流转土地发展玫瑰花产业。云南怡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马士革玫瑰花基地经理马迎春介绍:“我们每年聘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人有70多户、250多人,每年支付农户的劳务费是500多万元。每年到采花的季节,有不少外地的客商来踩点,我们也在引导周边农户趁机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从2014年刚来的时候到现在,公司整体投入了8000多万元,后期公司还将继续加大投资,让‘脱贫玫瑰’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把地方经济激活起来,让农户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日子像花蜜一样甜。”

“如今的日子真的好过多了。”阳光下,龚丽萍脸上的笑容很灿烂。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